《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中國著名
儒家典籍《
孟子》,題目是後人所加。文章采用擧例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孟子》是
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
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
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一般爲後人所接受的解釋爲,原文中先列擧
舜、
傅說、
膠鬲、
管仲、
孫叔敖、
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 然後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後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憤圖強的勵志且悲壯意識。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
孟子與
孔子合稱孔孟其道被稱爲“
孔孟之道”。孔子是
至聖,孟子是
亞聖。中國古代著名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和
散文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爲多數學者所采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
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
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孟子本爲“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
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爲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
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
梁惠王》上下;《
公孫醜》上下;《
滕文公》上下;《
離婁》上下;《
萬章》上下;《
告子》上下;《
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
孟子》與《
論語》、《
大學》、《
中庸》合在一起稱“
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擧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
性善論。
作品原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擧於版築之間,膠鬲擧於魚鹽之中,管夷吾擧於士,孫叔敖擧於海,百里奚擧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觔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作品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蹟,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擧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穫釋被錄用爲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觔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内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爲;(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内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作品賞析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擧了6位名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聖君,或者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爲他們在成爲名人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從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麼都不爲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課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觔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這一回之前,筆者已教讀過兩回,隻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這段的有名,緣於其非同一般的勵志作用。想來,大凡教過兩回這篇課文的人,很難背不出來,倘若中學還讀過,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摺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摺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摺,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其出名,則在於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四)寫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於”、5個“擧”字,來概括列擧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爲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聖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顺,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内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