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
語言文字的
藝術,是某一
文化區域的人在其生活樣式和社會條件下,利用自身的
語言和文化傳統對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獨特感悟和表述。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
文學體裁)表現内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學
文學起源於
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
音樂聯結爲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
中國的《
詩經》、
印度的《
羅摩衍那》和
古希臘的《
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
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爲
詩歌、
散文、
戲劇三大類。
中國
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
作品都統稱爲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爲
詩歌、
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别。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
音節、
聲調和
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
語言、充沛的
情感以及豐富的
想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爲詩,合樂的成爲歌。
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
文學特質的
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人類的
原始宗教、
神話及
口傳文學、
勞動號子和
民歌。詩歌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
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爲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
詩經》、《
楚辭》和《
漢樂府》以及無數
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
荷馬、
薩福、
平達和
古羅馬的
卡圖魯斯、
維爾吉、
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的特點
詩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富於想象,語言凝結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古典詩歌形式采用逐句分行和
押韻,現代詩歌的形式和内容已經極大豐富,伸縮性極強。
詩歌的分類
按内容的性質可分爲
叙事詩和
抒情詩;
按語言組合有無格律,可分爲
格律詩和
自由詩;
按是否押韻,可分爲
有韻詩和
無韻詩。
散文,是最自由的
文體,不講究
音韻,不講究
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
抒情、
記叙、
論理等方式表達。
先秦散文
目前可知中國最早的散文集,是《
尚書》,專記言辭;而最早的一篇散文,應屬《尚書
·商書》中的〈盤庚〉。歷史學者一致認爲這是殷商可靠的文獻。盤庚相傳是商朝的中興君主,他曾經遷都到殷地去,卻遭到臣民的反對,因此作了三次演講,說明必須遷都的原因。〈盤庚〉三篇,就是這些演講的紀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諸子
百家爭鳴的時代,散文的發展因而突飛猛進。著名的諸子散文有記錄孔子言行的《
論語》、記載老子思想的《
老子》、以及許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寫的,如《
墨子》《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呂氏春秋》《
荀子》等;而《
左傳》、《
國語》、《
戰國策》的出現,爲中國
叙事文學樹立楷模。
漢代散文
漢代最有影響力的散文,當屬
西漢司馬遷的《
史記》,緊接着是
東漢班固的《
漢書》,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中國史書的最佳典範。其他政論性的散文有
王充的《
論衡》、
仲長統《
昌言》、
劉邵《
人物志》、
桓寬《
鹽鐵論》等。
唐宋散文
針對
六朝時
駢文的奢華風氣,唐代的
韓愈、
柳宗元開始號召古文運動,力圖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駢文,因此易寫、易讀的散文在
唐詩盛行的年間,也漸漸風行起來。
追隨韓愈的腳步,宋代的散文更是廣泛被寫作,以
歐陽修、三蘇(
蘇洵及其兒子
蘇軾、
蘇轍)、
曾鞏、
王安石爲先導者。其六人加上唐代的
韓愈、
柳宗元,並稱“
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國散文的寫作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明代散文
明代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產生對
八股文的反動,以前後七子爲首的文學集團,主張擬古、複古,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時之間,對秦漢散文模擬的風氣大盛。然而一味地抄襲、模擬,終究不是良好的創作心態,產生的作品價值有限。因此,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對模擬風氣的小品文出現,倒是爲明代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的氣息。
唐宋散文從此曆元入明,有
唐顺之、
王慎中等知名作家反對複古,主張師法唐宋文體。
現代散文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現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
魯迅等
作家推廣之後,成爲與詩歌、小說、
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散文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學生的作文,也幾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達,可說是人人懂寫。

文學
小說,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也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
文學作品。與其他
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里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現時所說的小說相差甚遠。
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然而在當時,如《
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爲現代意義的小說了。東漢班固《
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山海經》今存18卷,晉人
郭璞著,至於作者至今尚無定論。書內包含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山川博物等事蹟,被後世人認爲是中國志怪小說的起源。
到了
魏晉南北朝,中國開始出現
筆記小說,志人類者如南朝宋
劉義慶主編之《
世說新語》、志怪類者如幹寶《
蒐神記》、張華《
博物志》等,其書內容已具小說之雛形。
在隋唐兩代,中國開始出現一類叫“傳奇”的文體,已算是具完整情結、深刻主題及敘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分爲愛情(如
元稹《
鶯鶯傳》、劍俠(如
杜光庭的《
虯髯客傳》)和神怪三類,多收於宋·
李昉《
太平廣記》中。
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
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韻白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爲主。最早是
佛教爲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
目蓮救母》),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
明妃傳》、《
列國傳》)。影響明清
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一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
宋代經濟快速成長,富有的下層階級民眾增多,有了閑錢,到茶館喝茶及聽說書自然流行起來。其說書人所做的
話本,內容多以口語
白話文寫作,以便講解,而這些說書人的話本的故事內容很多被後世章回小說的作者拿來做參考。
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爲章回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爲小說主流,元代者有《
水滸傳》,明代者有
吳承恩《
西游記》、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羅貫中《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爲文言文章回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
曹雪芹《
紅樓夢》、
吳敬梓《
儒林外史》等,晚期由於清朝受到列強入侵、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小說逐漸出現諷刺時政的內容,而此類小說被稱爲“
譴責小說”,如
李伯元《
官場現形記》、
曾樸《
孽海花》、
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劉鶚《
老殘游記》等書,皆爲滿清晚期之諷刺小說之代表,以上四書,合稱“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
章回小說爲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回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明代之
馮夢龍《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凌蒙初《二拍》(《
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等白話
短篇小說集;又清代
蒲松齡所著之《
聊齋志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制近似於唐代傳奇。
民國以後,東西小說創作逐漸合流,
魯迅《
狂人日記》爲中國近代第一部
白話小說。
戲劇,一般指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又是一種
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實際上作爲文學的戲劇隻是戲劇文本,而整個演出才是戲劇的全部。
“戲劇是演員在舞台上當著觀眾的面表演一個故事。” ——
漢彌爾頓.C.M(Hamilton.C.M)
戲劇包括演員、舞台(表演場地)、觀眾和故事(情境)四元素,其中,演員是四元素中最重要的,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爲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
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
話劇、
歌劇、
舞劇、
音樂劇、
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道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稱爲“觀演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前身是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創建於1953年,1955年劃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何其芳、沙汀、許覺民(潔民)、張炯等曾先後主持文學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與任務 對中國文學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包括美學、文藝理論、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學科。堅持爲人民、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方針,鼓勵探索和開拓,加強開放性和學術性,促進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人
員與機構 文學研究所現任所長楊義,在職人員127人。專業人員113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69人。行政人員14人。文學所下設文藝理論研究室、古代文學研究室、現代文學研究室、當代文學研究室、民間文學研究室、比較文學研究室、 台港澳文學研究室、《文學評論》編輯部、《文學遺產》編輯部、《中國文學研究年鑒》,數字信息工作室,以及中國文學資料信息中心、圖書館 、人事處、科研處、辦公室。
主要研究成果 從建所至今,文學研究所完成了一批重大的研究項目,出版專著數百種、論文數千篇。其中集體編撰的重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三卷)、《文學概論》、《美學原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等;十四卷的《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已出版了《先秦文學史》、《魏晉文學史》、《南北朝文學史》、《唐代文學史》、《宋代文學史》和《元代文學史》;《中國文學大詞典》八卷已全部出版。何其芳的《論〈紅樓夢〉》、陳荒煤的《回顧與探索》、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和《管錐篇》、蔣和森的《紅樓夢論稿》、錢中文的《文學原理一發展論》、蔡儀的《新美學》(一、二卷)、唐弢的《魯迅論集》、楊義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三卷)、侯敏澤的《中國美學思想史》(三卷)等大型著作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國内外學術交流 文學研究所與世界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1986年以來,先後接待了各國來訪和進修學者120人,到國外訪問、考察和學習的學者130人。
研究生的培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設在文學研究所,有博士生導師32人,碩士生導師99人,培養碩士研究生91人,博士研究生61人,接受進修學者百餘人。
圖書館 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書45萬冊,文學圖書藏書之豐富,爲中國各文學研究機構之冠。收藏的珍善本、孤本書和近代出版發行的各種報刊和文學雜志,自1950年以來百餘種報刊,按文學專題和作家作品分類剪報資料近5000冊,爲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刊物 出版《文學評論》(雙月刊)、《文學遺產》(雙月刊)和《中國文學年鑒》(年刊)。
網站:http://www.literature.org.cn/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是全國性的文學學術團體,由全國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 評論、編輯等工作的專業人員自願組成,爲非營利性的民間社會組織,宗旨爲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在遵守憲法和恪守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開展當代文學的研究活動,促進當代文學的學術交流,推動當代文學的研究、教學和評論的水平,爲繁榮社會主義的文學事業作出自己的積極的貢獻。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籌備建立,最早爲參與《中國當代文學史稿》(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撰寫的十院校從事當代文學研究與教學的教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1978年倡議,經過當時的北京師院和上海師院所主辦的兩次研討會的籌備,經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和文化部備案,於1979年8月在長春正式成立,爲最早成立的全國性文學社團之一。研究會現有會員1200餘人,基本上芸萃了全國當代文學研究界的主要人才。首任會長爲馮牧,茅盾爲名譽會長,周颺、荒煤、艾青、丁玲、沙汀等出任顧問後由朱寨繼任會長,公木、胡采、韋君宜、賀敬之、林默涵等任顧問;現任會長爲張炯,朱寨爲名譽會長,閻綱、顧驥、劉錫誠、潘旭瀾、曉雪等任顧問。
從1979年以來,研究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迄今已擧行過12次學術年會;研究會定期召開常務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擴大會,對文學現狀問題進行研討;還經常主辦或共同主辦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研討會,以及面向青年教師的當代文學問題高級研討班。還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合作擧辦中國當代文學函授中心,培養學院近兩萬人;1984年-1989年間,研究會創辦“中國文學函授大學 ”,先後培養了三萬餘名當代文學專業的函授大學生。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爲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每五年擧行一次;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爲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產生會長、副會長,祕書長、副祕書長。會長、副會長,祕書長和副祕書長主持和處理日常會務。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下設祕書處〈含辦公室〉,《當代文學研究信息與資料》編輯部,理論批評委員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女性文學委員會、軍事文學委員會、紀實文學委員會、文學教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公安文學委員會。各委員會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在各專業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現有自辦和合辦的專業文學刊物三種:《當代文學研究信息與資料》(自辦,内部雙月刊),《詩探索》(季刊,與首都師大文學院等合辦),
《當代文學研究叢刊》(半年刊,與首都師大、清華大學、北京師大、中央民大等合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設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表彰獎”, 每兩年擧辦一次,自1986年以來,已連續擧辦了8屆, 共有160餘種當代文學優秀成果受到表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下屬的女性文學委員會設有女性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設有少數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業務主管單位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住所爲北京市建内大街5號。
網站:http://cacl.literature.org.cn/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成立於1979年,組織機構掛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王瑤爲創會會長,嚴家炎爲第二任會長,王富仁爲第三任會長,田仲濟、任訪秋、樊駿、葉子銘、陸耀東、錢理群、黄修己、朱德發、楊義、吳福輝、龍泉明等先後擔任過副會長。現任會長爲溫儒敏,副會長爲陳思和、凌宇、張中良、丁帆、劉勇,祕書長由張中良兼任,副祕書長爲孔慶東、李今、薩支山。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是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合法民間社團,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目前,會員已經發展到2050人,活躍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新聞出版等部門,與海内外學術界保持着密切的聯繫。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倡導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堅守認真、嚴正而穩健的“持重”風格,開展多元開放的學術交流,努力推動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自成立以來,已經召開過9屆年會、8次以學術研討爲主要内容的理事會與3次創新座談會,圍繞着“新時期的現代文學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回顧”、“新文學的評價標准”、“左聯與左翼文學”、“40年代文學與‘十七年文學’”、“趙樹理與三農文學”等議題展開研討。並於1979年創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先後與北京出版社、中國現代文學館合編,迄今已經出版百餘期,刊發了3000餘篇文章,在培育學術新人、推進學科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還編輯出版了《在東西古今的碰撞中——對“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反思》等學術著作。在幾代會員的努力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不僅以豐碩的成果顯示出自身走向成熟的豐姿,而且不斷地爲海内外學術界提供富於價值的話題,有的會員還在跨學科研究(如詩學、叙事學、古代文學、比較文學、思想史等)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爲鼓勵學術創新、促進學術繁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在樊駿先生等人的慷慨贊助下設立王瑤學術基金,於2000年5月設立王瑤學術獎。此獎評定周期爲四年一屆,迄今已評過兩屆。
網站:http://www.literature.org.cn/mcla/index.asp
《人民文學》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以刊登小說爲主,包括散文、詩歌及紀實文學等的全國性文學月刊。
《人民文學》創刊於1949年10月26日,是新中國第一份文學期刊,毛澤東曾爲《人民文學》創刊號題詞“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在中國當代文學(新中國文學)的歷史上,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創刊迄今的《人民文學》無疑都堪稱最爲重要、最爲突出也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的這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學地位,是由中國當代具體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條件所決定的,這從它的創刊和複刊過程就能得到鮮明的驗證。
《人民文學》是中國作家的搖籃,眾多的名家當初亦是由《人民文學》造就的。新改版《人民文學》富有現代氣息,與世界文學接軌,極富有文學味與生命關懷意識,是廣大讀者的心靈家園。
【刊物欄目】 “特别推薦”、“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當代紀實”、“詩與詩論”、“青春詩旅”、“詩人近作”、“交點”、“散文選萃”等12個欄目,刊登了文壇上最精彩的作品,令文學愛好者愛不釋手。
【基本信息】 主管:中國作家協會
主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
編輯:《人民文學》編輯部
出版:人民文學雜志社
國際刊號:ISSN 0258-8218
國内刊號:CN11-1511/I
國内郵發代號:2-4
國外郵發代號:M23
網站:http://www.rmwx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