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有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单独称为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国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而并非汉族。北朝结束了我国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在北朝十七,各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们,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领域进行了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北朝初始
一说以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称魏(386年)算起;另一说,起于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39年)。
北朝结束
一说是止于589年,北方的隋灭亡南方的陈;另一说581年,北方的隋朝取代了北周,成为新的北方政权
北魏疆域
北朝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疆域最广的王朝是北魏,其全盛时(太和二十一年,497),西至焉耆,东到海,北界六镇与柔然接壤,南临淮、沔与南齐为邻。东、西魏时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内缩,除西魏之建、泰、义、南汾四州在河东外,大抵以黄河为界划分东、西魏。齐、周时期,北朝疆界有扩展 :北齐南并淮水流域 ,濒长江与陈对峙;北周占有梁、益,控制江陵,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全归周有。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疆域之大,超过北魏。武帝去世,宣帝、静帝相继,大权旁落,杨坚专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灭陈,统一了全国。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
东魏简史
东魏(534年-550年)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 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高欢控制着政权,他只是玩弄权术,积极筹备篡位,因此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而且屡败于西魏。公元550年,当二十七岁的孝静帝以为高欢已死,自己可以亲政时,东魏随即被高欢之子高洋所废,东魏亡。东魏只经历一帝,享国十六年,此后东魏全境进入北齐的统治。
北齐简史
北齐(550年—577年)于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1]今河南省安阳市的简称。在今安阳市区东北20公里处,属河北省临漳县。[1])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以皇室姓高,又称高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北周简史
北周(557年—581年)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宇文泰建立,北魏六镇之乱后,宇文泰投靠以受尔朱氏之命入关中讨伐叛逆,后来投于以关中陇西为地盘的大将贺拔岳的麾下,而宇文泰亦渐渐受重用。 控制洛阳的高欢认为贺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陇西秦州军人刺杀贺拔岳。将领就拥立宇文泰为统帅,结果成为关陇的主人。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从高欢。
北朝墓群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
北魏(386年-534年)
道武帝拓拔(王圭,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焘、南安王拓拔余、献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字去彡加月字)。
东魏(534年-550年)
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550年-557年)
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西魏(535年-556年)
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帝元廓。
北周(557年-581年)
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斌贝,合一字,上下结构。念:yun)、静帝宇文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