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布战术
拉布战术(英文:filibuster),意思是以冗长演说拖延时间,阻挠议案表决通过。英文“Filibuster”源自
西班牙语,原指十六世纪活跃于
加勒比海的
海盗劫持船只来勒索赎金,后来引伸出挟持议会的意思,解作冗长辩论,成为一种议会程序。这种策略通常见诸议会中的少数派,当他们发现手中没有足够票数去否决一条他们反对的法案通过时,只能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来阻挠表决。除了换取时间与当局再行谈判之外,他们也希望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类似以冗长演说来阻挠议案表决通过的招数,在其他国家也有。
英国称之为“talkoutabill”,在
日本则叫“cow-waddle”,在
加拿大的各级议会中更是盛行。由于“拉布”是
粤语常用语之一,也有“拖延”的意思,因此不少香港人就把这一招称为“拉布战术”。

议会上的拉布战术
拉布战术,英文是filibuster,“Filibuster”源自西班牙语,前缀fili-表示“丝状”、“线状”,而buster是“破坏者”、“阻挠者”的意思。原本指十六世纪活跃于加勒比海的海盗,海盗会劫持船只来勒索赎金,后来引伸出挟持议会的意思。如今解作冗长辩论,成为一种议会程序,但仍带有掠夺成分。拉布策略可有不同方式,主要是居于劣势的少数派议员,因无力否决法案,因而以拉布战术展开
马拉松式演说,瘫痪议事,阻挠投票,大打消耗战。
这个单词应用于
政治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
美国地方议会,它专门指议员故意发表冗长的演讲以妨碍议事进行的手段。不过,若要追本溯源的话,最早使用这种手段的人是
罗马帝国的
小加图。小加图经常用通宵达旦的演讲折磨那些年老体衰的元老,迫使他们作出政治上的让步。
为了防止议员被小加图上身,一些国家修改了议事规则,限制议员每次的发言时间。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非要玩拉布战术不可的议员“发明”了提出成千上万的修正案的办法。由于每一项修正案都必须经过议会的讨论和投票等正常程序,这样反而使新拉布战术的威力大大增加。
到目前为止,新拉布战术的纪录保持者是
加拿大的
渥太华新民主党,这个小政党竟然提出了11500项修正案。
修正案应该怎么提出?举个例子,假如某国政府要提出“警察可以打人”这条法案,而议会的反对派势单力薄,不足以推翻它,那么他们可以提出一系列修正案:
1、警察可以打人,但不可以踢人。
2、警察可以打人,但不可以咬人。

美国的拉布战术
3、警察可以打人,但不可以躺着打人。
4、警察可以打人,但不可以一边小便一边打人。
5、警察可以打人,但不可以打小鸡鸡。
6、警察可以打人,但不能在
《新闻联播》播放期间打人。
诸如此类。最好提出过万项修正案,即使每项每人可以发言三十分钟,也足以拖垮议会。
美国政坛“Filibuster”的最长纪录,是1957年由
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StromThurmond创下的,他在反对《1957年民权法案》(CivilRightsAct1957)时,连续演说24小时18分钟,内容包括朗读美国
《独立宣言》、
《人权法案》、首任总统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辞,甚至电话簿内容和老祖母制作饼干的配方。
类似以冗长演说来阻挠议案表决通过的招数,在其他国家也有。英国称之为“talkoutabill”(直译“谈论一个法案”),在日本则叫“cow-waddle”(直译“蹒跚而行的母牛”,也叫“牛步战术”),在加拿大的各级议会中更是盛行。由于“拉布”是粤语常用语之一,也有“拖延”的意思,因此不少香港人就把这一招称为“拉布战术”。
以“拉布战术”来阻挠法案通过,拖慢施政,虽然也属议会斗争的策略,但始终不够堂堂正正,偏离了以理服人或以政治实力、民众意愿来赢取支持的正道。因此,大多数议员一般不会轻易采用,防止有作秀之嫌,引起选民反感,自毁形象,弄巧成拙。
“杀局”草案
拉布战术在香港立法会已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99年12月,当时立法会正在二读审议“杀局”(即解散民选的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草案,支持“杀局”的建制派议员连续发言,让政府获得足够票数通过二读。
高铁拨款
其后在2009年12月,在财务委员会申请通过
高铁拨款,议员也曾采用拉布战术,不断发问拖延。
早在2004年,国家铁道部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在全国建设“四纵四横”的铁路网络,就已将香港纳入规划。按照规划,广深港高铁全长约140公里,广州总站位于石壁,途经福田、龙华和虎门,最后经香港段到达
香港总站西九龙。因此,香港高铁的全称其实是“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广深港高铁内地段早已在2005年底动工,计划2010年落成。香港段的建设却一直行动缓慢。2009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才与铁道部签署备忘录,承诺香港段争取在2009年底前动工,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
香港高铁项目拖了5年,一路坎坷走来,预算费用也步步攀升,翻了近4倍,每公里造价预计高达25亿港元,被戏称为“全球最贵高铁”。
2010年1月16日的傍晚,经过9个小时的漫长辩论后,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终于批准了高铁项目669亿港币的拨款申请。而在此前,拨款申请已经三次审议,从2009年底一直到2010年初,每次都被故意拖延而无法表决;而辩论时间总计长达25小时,更在香港立法会的历史上创下纪录。
兴建高铁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本是平常之事,关键在于透明决策、理性辩论、民主表决。部分议员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拉布战术”拖延施政,甚至将经济议题泛政治化、为了反对而反对,其实已经违背了作为民意代表的操守。议员身为民意代表,理应尊重主流民意,根据议事规则付诸表决,以民主的方式寻求最终的结论。
议员的言论自由固然应当尊重,但议员也不能滥用特权,信口开河、口无遮拦。这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规则,也是广大选民的共同愿望。好在香港立法会有一部十分完善详尽的《议事规则》,议员一旦采取“拉布战术”,主持会议的主席既可以“温馨提示”,委婉叫停,也可以直接裁决中止发言。香港高铁拨款风波,也让很多议员开始反思,如何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防止“拉布战术”再次出现。
“替补恶法”草案
最长的一次拉布,是2012年5月立法会审议俗称“替补恶法”的《2012年立法会(修订)条例草案》,人民力量陈伟业及黄毓民事先张扬搞“拉布”,其战术除了提出1,306条修订,逐一做详细解说,并且以“
温家宝(讲话的速度)乘三倍时间”发言,或大量引述
《圣经》、字典等作解释,更随时突袭式要求主席点算出席人数,一旦人数不足,便会流会,迫使政府收回恶法。
今次的“拉布”与“反拉布”之争,在于立法会恢复审议“议员出缺机制”法案,建制派凑够足够人数支持通宵开会,抗衡人民力量的“拉布”,而会场外,则有声援拉布与反拉布的过千人集会对垒。自由党主席刘健仪更联同7名成员,参加30小时绝食,抗议人民力量议员发起拉布战,认为是浪费公帑,扰乱议会程序,要求立即停止。
对于拉布战术,特首
曾荫权和部分行政会议成员已忍不住开腔炮轰,曾特首形容现时立法会的工作差不多停顿,情况令人担心,假若管制一手楼买卖、竞争法和政府架构重组等议案被拖误,并不是市民的福祉,期望议员按公众利益办事,停止拉布。
拉布战术是好是坏,是福是祸,其实也是见仁见智。反对者的观点很简单,认为拉布耗费社会成本,妨碍施政,滥用民主,瘫痪政府;支持者则表示,拉布有助少数派议员的立场得以彰显,也可阻挠获多数派议员通过“不得民心”的议案,迫使“多数服从少数”。
拉布战术在现代西方民主国家不经常使用。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立法机构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贸然用拉布战术瘫痪民选议会的功能,可能会招致人民反感,不利于下次选举。
然而,香港的情况却不一样。香港特首和立法会中超过一半议席都不是由普选产生的,特区政府在立法会“保皇党”的支持下可以通过任何法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布战术就有了新的意义了。
其实“拉布”只是一种战术,它是中性的,不应有价值判断,没有忠奸之分。在民主议会,“拉布”战术显然有利于权力的制衡,但这种战术只可偶一为之,若是经常使用,就会拖慢施政,对社会无益。难怪有内地学者批评
三权分立对香港不利,损害行政效率,虽然他们看不到权力制衡的重要性,然而过多的拉布,是否反映香港立法会的结构,既不民主又缺乏实权,选出来的议员,不获大多数港人尊重,议会的实体是存在,但议会精神则不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