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江
赣江(the Ganjiang River)是
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出自江西省
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在
赣州汇合称赣江。北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新干,清江、丰城到南昌市注入
鄱阳湖,后流入长江,长758公里,流域面积81,600平方公里。中上游多礁石险滩,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宽阔,多沙洲。主要支流有
信江、
锦江等。
赣江南北流贯江西省,在赣州由
章江、
贡水汇合而成。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58公里,是长江的第7大支流。赣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古称扬汉(杨汉)、湖汉等,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以万安、新干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先秦时赣江被称为杨汉,汉代称湖汉,古代赣亦写作“灨”。
“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入彭泽西也。”赣水,这一名称最早见之于《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地理书。据学者们研究,它大约成书于从春秋末年的西汉初年这一长时期中,由此可知,在秦汉以前,“赣水”这一名称可能早就存在过了。
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记载,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南昌地区亦曾将赣江称之为章江,如章江渡口、章江晓渡等,可见章江(与源头章江不同)为古代赣江南昌段之称。
对于赣江得名,目前主要有章贡合流说和赣巨人说。
赣州以下可以通航。旧时沿岸各地是长江下游与两广的交通纽带。
全长991千米,其中干流长751千米,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千米。水能蕴藏量360万千瓦。干流上可常年通行1000~3000吨的轮驳船队和客船。江上建有江西省最大的水电站——万安水电站。
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均降水量1400~1800毫米。百分之六十以上为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除松、杉等主要树种外,有棱木、银杏等珍贵树种。流域内耕地近118.5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经济作物有甘蔗、烟叶、茶叶、油茶、油菜、柑橘等,其中尤以三湖红橘驰名中外,遂川的狗牯脑茶及泰和的武山鸡均为名贵特产。赣江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汊港密布,为江西主要水产基地之一,鱼类多达60余种,以鲥鱼最为名贵。矿藏资源主要有钨、锡、铜、铅、锌、钴、煤、铀及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石膏等。
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虽然赣江流域整体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林分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单一,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不高,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赣江流域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入河泥沙有增无减,河床抬高,防汛抗洪难度增大
湿地面积缩减、功能减弱
赣江下游水网发育,湖泊众多,是著名候鸟的栖息地,湿地是大地之肾,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挤占湖泊水面,湿地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育物种的功能退化;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物种丰富,但在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大填大挖,削高填低,大面积平整土地方式,农业开发、植树造林仍采用落后的全垦炼山方法,使经过长期自然演替的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重建的人工生态环境植被品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不复存在。
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随着江西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污染型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赣江及其支流,沿江市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都汇入赣江,使赣江整体水质下降,各类污染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水环境恶化,赣江流域将面临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承载力将面临不足
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都将急剧上升,如何协调好各种功能水资源的分配,必须做好水资源规划,以供定需,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不然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赣江流域也将出现资源型缺水之虞;